
现如今,很多新生代可能对大寨一无所知,但在上个世纪50、60年代,大寨可谓是家喻户晓,毛主席和周总理曾数次在党代会上提及过大寨,夸大寨是农业集体化的模范,后来,大寨的公社主任陈永贵同志更是被调到国务院工作,并列席政治局。80年代陈去世后,其骨灰被迁回大寨,安葬于虎头山上。
虎头山可是一处“风水宝地”,这里除了安葬陈永贵之外,还另外安葬着一位副总理,那便是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。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心生疑惑,郭沫若既不是大寨人,此前也从未在大寨担任过任何职务,他死后怎么会安葬于大寨?此事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,本期我们就来详细讲述一番。
郭沫若出身富庶家庭,自小过着优渥的生活,7岁时,他开始读私塾,10岁时他又被父母转送到西式学校读书。在这里,他接触到了民主、自由思想,也读到了很多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专著,这让他对爱情产生了美好的期待,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温婉女性。
当然,理想很美好,现实却很残酷,郭的父母其实早早就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,对方姓张,出身富农家庭,没读过什么书,思想也很保守,与郭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可言。郭根本不喜欢张小姐,但父母之命难违,在父母的逼迫之下,他最终还是被迫与张小姐成婚。新婚刚过6天,郭沫若便已经受不了张小姐的封建、迂腐,于是便背起行囊远遁日本,以求逃离包办婚姻的束缚。
郭沫若在日本待了没多久,就邂逅了一位红粉佳人,对方是一名护士,生得清秀美丽,而且为人也十分随和、温婉,非常符合郭沫若的择偶标准,于是郭便向对方展开了猛烈追求。对方很快被打动,同意和郭沫若结为伴侣,两人在一起待了20多年,期间感情一直非常非常好。
但可惜的是,日本后来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,郭沫若急于回国抗日,便告别了相伴多年的妻子,毅然踏上了西归了邮轮。两人约定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相聚,但谁都没想到,郭回国后不久便移情别恋,爱上了一位于姓姑娘。于姑娘一开始以为郭沫若是个单身青年,但后来才发现他已经有了两段事实婚姻,于姑娘一时受不了打击,竟自缢身亡。
于姑娘有一个年轻的妹妹叫于立群,当时还在上中学,郭沫若为了弥补对于姑娘的亏欠,便开始主动承担起照顾于立群的重任,一来二去,两人竟产生了情愫,在1938年成婚。当时周总理也参加了郭的婚礼,并且叮嘱郭一定要珍惜这段婚姻,切勿再辜负良人。郭沫若谨记总理的教诲,此后认真经营爱情,与于立群一起度过了30个多春秋。
动荡时期,郭沫若受到冲击,他的家人也遭到了牵连,其中一个儿子被居心叵测者迫害致死,另外一个孩子则被吓破了胆,自杀而死。其实早先于立群就曾让郭沫若写信给周总理,请求周总理出手援救被抓走的孩子,但郭沫若实在不想麻烦周总理,便没有写信。孩子出了意外之后,于立群受到了很大的刺激,因此对郭沫若产生了恨意,她认为正是郭沫若的无所作为才导致孩子被迫害致死,所以她开始故意疏远郭沫若,经常和郭吵架。
郭沫若又何尝不想救自己的孩子,只是当时情况特殊,即便写信找了周总理,也没有多大的用处,只不过是给总理徒增烦恼罢了。在得知孩子的死讯之后,郭沫若也很是悲伤,他连着好几天都没睡好觉,此后一段时间,他因为长期郁闷,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。到了1978年,他的身体已经到极限了,被迫住进医院疗养。他知道自己已经撑不了多久了,于是便将于立群叫到身边来交代遗嘱,他希望自己的死后能葬于八宝山。
然而此时于立群还在和他怄气,直接回怼了他一句“不要麻烦党!”。这下子可把郭沫若也给惹恼了,他赌气一般说道:那就把我埋到大寨去,滋养粮食地!说者无心、听者有意,于立群居然将郭沫若的话当真了,在郭去世后,真的将郭的骨灰撒在了大寨的虎头山上!而于立群在送走了丈夫之后,精神状态也愈来愈差,经常做幻听、幻视,最终,在1979年,她实在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,跟姐姐一样选择了轻生。
